2005/02/06

【岔題】劉克襄「北台灣漫遊」書評


厚厚兩冊的「北台灣漫遊——不知名山徑指南」,算來是二○○○年的「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」的姊妹作。這些書是為進階的旅行者而寫的,也就是那些探索興趣超出陽明山與貓空的人。

十五年前劉克襄的成名作是「小鼯鼠的看法」,現在他的獨門手繪地圖上,寫著富有拙趣、圓滾滾的字跡,好像山徑上每一個歇息景點都有兩三隻小鼯鼠蹲在那裡似的。不同的嚮導有不同的專長、偏好與個性,劉克襄作為紙上嚮導,他的形貌也愈來愈清晰。他不時引用台灣文人的詩句,為這些「不知名」山徑增添了歷史厚度與文藝高度;他關照較多的,不是沿途風景的美醜,而是例如:古道的確實路徑,它的身世、歷史,或者沿途的動植物、文物遺跡等等。某些地方我們讀到他披荊斬棘地與植物爭道,把古道從不斷竄高的芒草手裡要回來;某些地方我們讀到他偵探似的判斷著這條山徑的前世今生,例如遇見了野薑花,就知道此地曾經有過潮濕的日子。劉克襄舒緩平和地,平實記錄了身邊的歷史陳跡。

在序裡,劉克襄開宗明義便說:「走路是一種思考。走路是一種生活態度。」類似的宣稱並不陌生,事實上,很多人都用同樣的句型來表達他的某種嗜好是如何的深刻影響了他。喜歡搖滾的人說,搖滾就是一種生活態度;練瑜珈的人說,瑜珈就是一種生活態度。但是這樣的宣告難免引起讀者的貪念,覺得書裡應該會有一些舉重若輕的生活偶拾,輕描淡寫的人生體悟;甚至更過份地,想要在迂迴的小徑、突發的暴雨裡,索求一些詩意與餘韻。畢竟劉克襄是一位耕耘不輟的詩人、小說家、散文家,而他在序裡也謙遜但認真地,希望躋身於台灣「山岳文學」的行列,為「山林寫作」添點薪柴。作為紙上嚮導,他的專長與偏好都在紙上浮現出來,個性卻仍輕掩在錯綜複雜的荒野裡。

但這些書畢竟已經恰當地命名為「指南」了,它的主要用途應該是放在登山背囊裡,為後來的我們指點迷津。讀著每一則山徑的介紹,那是旅行筆記,也是「風物誌」;它是指著月亮的那一截手指,與我們分享月光的清芬。

2 comments:

  1. 有一件事忘了說。

    我曾把蘇案的其中一萬字拿去參加一個報導文學獎,後來得了一個佳作,很不服氣。劉克襄是評審之一,根據評審記錄,他的意見大約是:這文章寫得很好,但「我們並不在現場,我也不懂法律,真相如何我們並不知道」;結果是把獎頒給了不麻煩的作品。

    我喜歡劉克襄,他是個好人,大家都喜歡他,但是他那樣做是錯的。作為評審他有義務要懂得參賽作品所處理到的議題,否則怎麼評呢?他不懂就應該去弄懂。如果他(們)有一些具體的質疑,是我在文中沒有解釋到的,那我縱然與他(們)意見不同,但會尊敬他(們)。但沒有,他(們)只是怕麻煩怕犯錯而已,所以選擇置身事外最安全。他們其實也未必多麼懂原住民,可是替原住民申冤是不會出錯的安全立場,所以他們就趨吉避凶去了。

    於是我對著劉克襄的書開玩笑的想:我應該寫,「我並沒有去爬這些山,山徑是不是真的如同作者所寫的這樣,我並不清楚,所以礙難推薦。」哇哈哈!

    ReplyDelete
  2.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.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