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07/19

假鬍子彼得謝勒(四之一)


多年前在電視上撞見某片,很怪。笑完了以後查電視節目表,片曰「怪賊飛天狐」。隨意向友人提起,他說,啊,那是彼得謝勒,老片子了。

彼得謝勒。聽過但不知道他是誰。

這一年開始看電影,散步一般的東走走西走走,缺乏對大師的敬意,缺乏對明星的忠誠度,也沒有蒐集經典的誠意。就是吃飯的時候放一部來看,前面二十分鐘,因為很餓,通常都聽不懂。但是電影嘛,用「看」的慢慢也就懂了。

這樣遇見了彼得謝勒(Peter Sellers),看了「無為而治」(Being There)。一個中年園丁,從小就在一個宅院裡種花蒔草,雇主不准他出去,電視是他所有的訊息來源。有一天他的雇主死了。律師來接管這個宅院,他得走。這個一無所有又一無所知的中年人,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走,他的簡單與城市的複雜,使得所有無心的對話都驚心動魄。

那是一部很慢的電影,彼得謝勒臉上、心裡,完全是空白的。住在宅院裡的時候,總是黑人女僕端飯菜給他吃,於是到了大街上,他也趨前向一個中年黑女人說,不卑不亢、沒有情緒地:「妳可以弄午餐給我吃嗎?我很餓了。」

離開宅院的時候,律師問他要不要主張什麼權利,他一臉空白的說,我沒有什麼要求。在大街上被有錢人的車子撞到,有錢人帶他回家讓家庭醫生診治,醫生也問他要不要主張什麼權利,他仍然空白:這是今天第二次有人問我了,我沒有什麼要求。有錢人邀他共進晚餐,他立刻說,好的,好的,我很餓了。

這部片被歸為喜劇。但我沒怎麼笑,只是深深地、深深地擔憂,這個與世無爭的人,讓我看見世道的凶險。彼得謝勒空無一物的臉,鏡子一般讓人們任意解讀,他在幾日之間上了報紙、上了電視、成為總統請益的對象,而安全人員著急又納悶怎麼這個人一點背景資料都查不到。

有錢人是一對老夫少妻,先生快要不行了。自從彼得謝勒來了以後,夫妻兩人不曾明說但有了默契。老先生覺得太太跟彼得謝勒,嗯,也蠻好的。但是彼得謝勒不了解這些心眼。他問這位還年輕的太太,莎莉麥克琳:「等到老先生死了,妳會把這個宅院關掉嗎?」

老先生終於死了。葬禮上,彼得謝勒走離了人群,來到樹林裡的一處水塘。他用雨傘試了試,整支雨傘沒入水裡。他直起身,輕盈地沒有負擔地走在水上。

戲外的故事是,為了這個結尾,導演Hal Ashby與製片公司大鬥法。原來的結尾是彼得謝勒與莎莉麥克琳在林中相遇。拍攝結局以前,導演與友人聊天,他誇彼得謝勒把這個園丁先生演得真好,「我就是讓他在水上行走,觀眾也會買帳!」咦,真是個好點子,拍吧。那年代的電影特效還沒有那麼方便廉價,要在水上行走,得動腦筋。導演找了一片平地,放點水,看起來就像個湖,但其實很淺。導演小心避免消息走漏,等到殺青以後帶子送到製片公司,他們已經別無選擇,只好接受。但導演還想在最後加上NG鏡頭,製片公司偏偏不准。導演到每一個戲院的放映室去說:我是本片導演,我們公司送來的帶子出了一點問題,我來把正確的結尾加上去。

彼得謝勒因「無為而治」提名奧斯卡獎,但輸給達斯汀霍夫曼「克拉瑪對克拉瑪」。至於導演,製片公司說他違反合約,他至今還沒拿到導演費。

彼得謝勒最為人知的角色是粉紅豹系列電影裡的法國偵探克魯梭。這個商業掛帥的系列,本來是一個神偷的故事,David Niven主演。結果大家更喜歡笨偵探克魯梭,於是彼得謝勒扮豬吃老虎,把整個系列從神偷的手上給偷走了。

「粉紅豹」不是一隻豹,是一顆鑽石。這寶石中央有一個小小的瑕疵,仔細看,像一隻粉紅豹,因此而得名。電影的開場交代了寶石的來歷以後,鏡頭不斷逼近寶石的瑕疵,切換成動畫,就是那隻粉紅色的頑皮豹,與那段既俏皮又神秘的頑皮豹音樂。頑皮豹動畫本來只是電影片頭,但也大受歡迎,於是獨立有了自己的生命。

除此之外,粉紅豹系列乏善可陳。我看了The Pink Panther和A Shot in the Dark,第二部稍微好一點,這裡那裡有一些好玩的東西,但不知道為什麼受歡迎,曲低和眾是唯一的解釋。我嘀咕著,就這樣而已?

然後看了The Party。彼得謝勒塗黑了臉演一個印度人。彼得謝勒是英國人,但是二戰期間服役之故,能說印度與德國口音,在其他電影裡也講過中國、法國、美國與義大利口音。The Party又是個笑片。沙漠裡,小丘上有伏兵。一隊騎兵喧鬧地經過,伏兵之中有一名號手,登高一吹,伏兵就紛紛跳出來攻擊敵人。號手因為目標明顯,被敵人擊中了,還是堅持吹他的小喇叭為自己人打氣,但是他上氣不接下氣,吹得荒腔走板。伏兵們受不了他吹得這麼難聽,決定不打敵人了,通通轉過身來對號手開槍。不用說,這個秀逗的號手就是彼得謝勒。

那年代還沒有人去清算電影裡的種族刻板印象,塗黑了臉演印度人這種事現在大概是不能再做了,還學人家的口音更是大忌。但The Party裡面的印度人挺可愛,很白目。片子不難看但無關宏旨,就是一個陰錯陽差的笑片。我還是嘀咕,就這樣?

2008/07/06

工人頭家


還沒有機會看到「薩爾瓦多日記」,但倒是先看了Naomi Klein與Avi Lewis合作的「The Take」。他們是夫妻。Naomi Klein是No Logo的作者,Avi Lewis是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(CBC)的主持人,兩個人都是參與運動的新聞記者。The Take是一個阿根廷工人「把老闆開除了」的故事。

八○年代末的阿根廷一度被看好有機會躋身工業強國,但在九○年初重重跌了一跤,整個國家宣布破產。當然外國投資者老早把錢領出來跑掉了。大部分的工廠宣布倒閉關廠,失業率是百分之六十。

於是工運者想出了對策:佔領工廠,抵抗驅離,生產用品。倒閉了的工廠閒置著,工人闖進去想辦法復工,跟其他「工人頭家」合作,我買你的零件,他買我的產品,這樣把整條銷貨管道建立起來。

工人頭家很忙,事情千頭萬緒。一邊要應付法院,因為老闆宣布破產,工廠是他的資產一併被法院查封,依法誰也不能去碰那個工廠。一邊要應付警察,法官若下令,警察大軍就在廠房外面。所以一邊還要團結社區,警察來的時候,社區居民築成人牆擋在中間,不讓警察接近。當然還有實際的工作與工廠的經營,但這倒容易;工作誰不會,這是他們操作了一輩子的機器,「我眼睛閉著都能做」;經營也沒那麼難,「記帳對工人來說很簡單,花錢買原料,然後把產品賣掉就有錢,加法和減法就對了,我不知道為什麼對老闆來說那麼難。」

首度重返工廠的時候,工人默默拭著眼淚。困頓的時候,工人默默拭著眼淚。勝利的時候,工人也拭著眼淚。我記得「巧克力冒險工廠」的開頭把我嚇出一身冷汗,那麼殘酷的現實,卻用童話的無知與無所謂來包裹。Willy Wonka遣散了整廠的員工,替代的是機器生產線,與他從不知道哪裡帶來的小矮人移工。小孩子一家四個老人排排躺在床上,不論吃飯、醒著或睡著,都擠在那裡。被遣散的前雇員,小孩子的爺爺,一心想要在死前再回到工廠看一眼。這樣的一家子已經那麼窮,還擠出錢來買巧克力,因為Willy Wonka就是有能力創造一個夢想,讓全世界的窮人散盡千金!整個遊戲是一個對於小孩的道德教訓,汝不可貪婪,不可驕縱,不可自私;但Willy Wanka難道不是整部電影裡最貪婪、驕縱又自私的那個人?

Naomi Klein上電視的時候,每每被主持人詰問,妳抗議這個那個,那妳有替代方案嗎?「The Take」就是她找到的替代方案:工人所有、工人治理、工人共享。不要Willy Wonka。

2008/06/13

統獨練習題


歷史是政治的。
台灣自古屬於中國,是統派立場。
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,是獨派立場。

在「幹嘛搞台灣」裡面我覺得有意思的是,
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,
但是近代兩個關鍵時刻,
台灣人自認是中國人。
其一是二戰前日本佔領台灣,台灣人反抗並成立台灣民主國,國號永清。
其二是二戰後中國接收台灣,台灣人沒反抗。二二八反抗的是國民黨的腐敗,不是原則性地反對中國佔領台灣。一九四五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沒有被視為「外來政權」。

十六世紀以來這島嶼的統治者不斷地更迭,浪漫地看,彷彿這群島民在government shopping。
還拿不定主意。繼續漂。

2008/06/06

幹嘛搞台灣?(5) The Right Mistake的真正發刊詞


出國兩年,回看台灣,感覺到用英文寫台灣之必要。

有幾個機緣,推我走向這個結論。

之一:去Google上搜尋「中國 台灣」,排名第一的網頁叫做「中國台灣網」,號稱是一民間網站。點進「台島資訊」,出來「概況」、「政治」等等。這時候頁面最上端有個English的選項,點「About China」,然後點「About Taiwan」(哪,台灣包括在中國裡面),出來這個頁面。點左邊的「Political System & State Organs」,出來了,溫家寶、胡錦濤、中共的政治體制、國旗國歌。

這個網頁完全按照中國的想像版圖而製作,台灣的一切新聞都置於「中國之一省」的脈絡裡,讓中國領導人空降為台灣領導人。完全逾越分際。然而他在Google裡排名第一,表示這個網站的連結數很大。那當然,根據華盛頓郵報,中國網路人口已於2008年三月超越美國,成為世界第一。中國人連來連去,謊言就衝到排名第一。

之二:想找張周美青的照片用用,圖片搜尋裡幾乎全是新華網或其他中國新聞網站的天下。

之三:留德的台灣學生有個網站,談到簽證問題,許多人延簽時,在簽證上被註明為「中國人」。在討論區裡你可以看到,這些留學生費盡唇舌,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辦法,可是有的簽證官就是不鳥。留美學生可能沒有這個問題,因為台灣親美。

之四:VeryCD裡,不註冊也可以使用,但如果你要註冊的話,就要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,然後是一連串不能煽動這個與那個的鳥話,那些我們好不容易擺脫的鬼扯蛋。所以我沒註冊,但是顯然有台灣人註冊了,在他們的ID前面,有小小的奧運會旗一幅。不用說,所有別的國家的人都是用國旗。此外,也不用說,去VeryCD找「胡佳」,「天安門」,立刻被踢出來。

之五:歐盟從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不再賣武器給中國,不過時隔多年,中國有錢,現在歐盟一直吵著要賣。

之六:布希政府跟中國借了很多錢。所以現在中國是美國的債主。

之七:馬英九當選,英文報紙的報導完全聚焦於「兩岸關係將獲改善」,對於陳水扁招惹的民怨與民進黨的敗選,也不成比例的歸因於其台獨路線。有些媒體,例如NPR,根本是由駐北京的記者順便報一下台灣新聞。

族繁不及備載。中文的世界完全在中國的優勢掌控中,中國的言論檢查,也廣泛影響著中文世界。這個言論控制不只是由中國政府進行,也由廣大的中國網民熱切地響應執行。留言謾罵者有之,公布身家資料者有之,攻擊主機者有之。這個近年急速成長的政治實體,其心理狀態還籠罩在八國聯軍與日本侵略的二十世紀初。這是一個小時候被虐待的孩子,現在長成一個大巨人,但是還帶著幼年的無力感與種種創傷。有力者的無力感可以是一場災難。

這個狀態值得同情的理解,因為中國至今沒有等到一個正義。相較於德國對於發動戰爭的(近乎神經質的、被虐狂似的)反省,日本始終假裝事情沒發生。亞洲各國的歷史仇恨都還是現在式。不幸的話,也可能是,未來式。中國近代開始倒楣以前,有漫長的帝國侵略史。在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興起後,中國成為受害者,結果是,中國的帝國主義始終沒有被批判、反省。這個小孩在受虐待以前,已經欺負了不少鄰居小孩,可是你怎麼能跟一個受虐兒算舊帳呢?而長大成人的受虐兒,心裡卻似乎嚮往著從前可以任意欺負鄰居的日子。

不幸的話,中國的帝國主義也可能是,未來式。

由於人口與國力的懸殊,我對於中文世界的溝通環境有點兒悲觀。我注意到有的台灣網站開始用一些微妙的方式來凸顯台灣性,有的使用台灣國語,有的不准用「@126.com」的email註冊(那是中國很受歡迎的email),有的要求要用正體字。當然還有台文寫作。但是就算兩千三百萬台灣人全部團結在一起,唉,跟十億中國人比起來,仍然是一聲嘆息。

英文的世界裡,好歹值得一試。在英文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裡,台灣可以使一點力。台灣比中國了解西方的論辯思維,台灣比西方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。跟中文世界裡吃了秤鉈鐵了心的所謂「民族情感」論相較之下,「缺乏了解」是比較容易對付的事。這是我為什麼做「Why Taiwan」的書摘。或許也不容易對付吧,呵呵;但是卻是一隻隱士蟹可以做的事。

有人說網路興起後就是「我們可以叫比較大聲,但是不知道人家聽不聽。」這種事,誰知道。但還是不由分說,叫了再說。

我不是國族主義者。但是台灣的狀態是我的一部份,我不喜歡我的存在被扭曲,被擠壓,被塗上謊言。我有權利使用我的國旗,要懸掛它或者燒掉它,是我的自由。

所以我寫英文部落格。不是從「正港的台灣人」的立場,不是血統論,不相信國族主義,不愛國,不忠黨,不擁護政府。還是性異議份子,政治異議份子,性政治異議份子;並且好好過日子。如果你有說英文的朋友,或者台灣留學生朋友,寄給他,讓我叫大聲一點。最好你也叫一叫。

幹嘛搞台灣?(4) 結論與書評


這不是全書的結論,但可以用來總結我所引用的片段。

「如同Tu Wei-ming所說,『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原何所指』,『中國的疆域以中原為核心漸漸地演進至今』,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看法。但台灣從來不曾踏進那個核心。台灣被掃進中國疆域裡,是因為荷蘭與西班牙侵略者,覺得台灣有作為貿易基地的潛力,讓他們據以對中國施壓、要它開放國際貿易,如此荷西兩國方能與佔據了澳門的葡萄牙人分庭抗禮,獲取利益(頁四二)。」

「北京在主張台灣主權一事上所投資的政治資本,遠遠超過其他有領土爭議的區域,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……我們卻很少聽到說中國未來的『興盛』與發展,端賴重新取得釣魚台(南中國海上的一個小島)或者Arunachal Pradesh(一個現在由印度統治的區域)的主權而定(頁二九)。」

「如果台灣受重視的部分原因是其戰略位置,那麼美國與日本的一舉一動,若是被北京詮釋為『鼓勵或利用台灣的自主性』,就等於是在中共的安全感上猛烈一擊(頁一二六)。」

「台灣人追求主權尊嚴,也希望只要台灣無害於中共,北京能夠把台灣當作鄰居稍事禮讓。但區位戰略思考令北京及其追隨者——就像遵守奧德賽的吩咐用蠟把耳朵封住的水手一樣——無法或不願意聽見台灣的訴求。他們怎麼聽,這都是對中國未來的一個包藏禍心的挑戰,必須不計代價加以消除(頁一六四)。」

2007年Why Taiwan出版以後有兩個書評,一個是J. Bruce Jacobs寫在China Journal,另一個是Robert Green寫在Taipei Times。兩個書評都認為Wachman利用史料成功地說明了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。Robert Green有很有趣的一段評語:

「這本書的主旨是,權力的大小,決定了國防計畫如何想像國土疆域,也決定了擴大影響力範圍的慾望。從歷史上來看,這本來就是擴張主義者的正字標記。當一個國家的軍力增強,他的胃口也隨之變大。然後一夜之間,遙遠的區域變成安全所需的『緩衝區』,變成國防上迫切且重要的地點。英國在帝國主義擴張時期的高峰,首相是Lord Salisbury,他有一次挖苦地說他的軍事參謀,假如有本事的話大概會『在月亮上駐防,以保衛地球免於火星的攻擊。』」

2008/06/05

幹嘛搞台灣?(3) 19、20世紀


中國政治菁英對台灣的冷淡:國民黨與共產黨。

一八九五年六月二日,清朝將台灣讓渡給日本。

「看起來,(anicca註:指清朝)統治菁英不只是『失去』台灣,而是根本把台灣從中國的心理地圖上抹去(頁六九)。」

「雖然台灣在被日本佔領後有長達五個月的強烈反抗,清朝卻對這個島嶼的命運沒有興趣,對於台灣當地的反抗毫不理會,並且於六月二十二日立刻與日本恢復邦交。我們不得而知,清朝的外交部門究竟是認為自己毫無責任,還是懾於日本強大的軍力(頁六九)。」

「Harry Lamley認為,只要確保遼東半島,清朝就願意讓出台灣。傳聞是(也許是想詆毀李鴻章的人捏造出來的),李鴻章老早就想擺脫台灣,因為治理困難。當時的日本外交部副部長是Hayashi Tadasu,他的回憶與這個傳聞一致。Hayashi寫道,李鴻章老奸巨滑,『他讓渡的東西全是他想擺脫的,除了賠款以外。他始終認為台灣對中國來說是個禍害(頁一八八)。』」

「梁啟超在日本時,一個台灣抗日領導者找到他,請他對於台灣抵抗日本殖民主義給點意見。梁啟超沒有鼓勵台灣人說中國政府會支持他們的抗日行為,反而要台灣人適可而止,且明白地說台灣不要期待中國的支持(頁一八八)。」

「然而,『沒有任何中國政府——清朝,國民黨或共產黨——有機會恢復其對台主權,也沒有任何領導人認為台灣議題在內政或對日外交上有何重要。簡單說……幾乎沒有政治人物花過心思在這個小島上,更沒有人花力氣要收復它(頁七十,引文出自Steven Phillips)。』」

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在望,中國才開始要求收復台灣。

「收復台灣的主張是一九四二年左右提出來的,那時日本已攻擊珍珠港,美國也已宣布參戰。美國的參戰與亞洲勢力重整出現契機,可能令中國首次開始思考日本戰敗的可能性(頁七十)。」

「但在那之前,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對台灣的態度只能說是漠不關心(頁七十)。」」

「漠不關心」的史料如下。

「1900年九月孫逸仙訪台灣,當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力量還在浴血苦戰,但孫逸仙顯然對這些奮力擺脫日本殖民的運動人士興趣缺缺,一點也沒想跟他們見面(頁七一)。」

「孫逸仙顯然對於這些讓渡的土地感到遺憾,但卻未爭取歸還。台灣與緬甸、越南並列,這些地方都不是要被收復的失土,而只不過是國界曾有爭議之處(頁七二)。」

1923年孫逸仙接受紐約時報專訪,視台灣與中國為兩個不同實體。

「如果那時孫逸仙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份的話,他應該不會說台灣的主子跟中國的主子不同。他應該會指明:在台灣,中國只有一個主子,而在大陸,中國有好多個主子。但他沒這樣說,因為他似乎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(頁七二)。」

「戴季陶,孫逸仙的密友,在1925年三月寫道,孫逸仙去世之前的二十天,曾提及日本有三個方法可以重建中國與東亞對日本的信心。據戴季陶說,孫逸仙建議日本讓台灣與韓國人民徹底自主。如果他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話,他應該會期待日本歸還台灣(頁七三)。」

蔣介石也未主張對台主權,直到1938。

「值得注意的是他說,『我們必須讓韓國與台灣重建其獨立與自由,讓他們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(斜體字為Wachman所加)。」』也就是說,在此描述裡,從日本佔領下解放出來的台灣與韓國可以強化中國的國防(頁七五)。」

到了1942年,開始有人說台灣應回歸「母國」。

1943年的開羅會議,羅斯福提議台灣回歸中國,不過Robert Dallek認為這是「羅斯福操縱蔣介石之餘的副產品(頁七七)。」

「對台灣的新態度有幾個來源。Owen Lattimore,羅斯福的蔣介石顧問,1942年時指出,『如果西方國家想要福爾摩沙,中國人就會主張對台主權,如果沒人要,則中國亦未必會堅持要台灣,因為中國缺乏海權來控制台灣(頁七九)。」

1943年蔣介石出版中國之命運。

「台灣是蔣介石心目中的緩衝區之一,『為國家之存在提供安全防護』(頁八十)。」

中國共產黨的統治菁英,對台看法也差不多。

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創立,隔年發表一份文件列舉主要目標:「第五,用自由聯邦體制來統一中原、蒙古、西藏、回族新疆,以便建立中國聯邦共和國(頁八三)。」

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不在其列。也許共產黨菁英也認為馬關條約有效,台灣的讓渡已是定局(頁八三)。」

1928年,台灣與蒙古、回族、韓國、苗、黎、新疆、西藏同列為「少數民族」。

「雖然中國共產黨後來強調台灣不是他族而是中國人,但是在中共的早年記錄裡,『中共從未稱台灣為〔弟兄〕,〔黃帝子孫〕或〔同胞〕。』台灣如果不是被列為少數族群的話,就是被分到韓國與越南的那一類:所有被壓迫的人民(頁八三,引文來自Hsiao and Sullivan,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, p.448)。」

「中共中央委員會當時聲明強調中國對山東與滿州的主權,此兩地都被日本佔領。但是台灣當時也是日本殖民地,卻未被提及(頁一九二)。」

「但中共並未把台灣包括在『國』內,而呼籲支持者『與被日本帝國主義壓迫的人民(日本的勞動大眾,韓國人,台灣人等等)結為同盟,與所有同情中國解放運動的民族與國家團結起來,對於那些選擇在對日抗戰中保持中立的人,則建立友好的關係(頁八四,原件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,1935年。)

「毛澤東早年將台灣跟韓國、越南連在一起(頁八四)。」

毛澤東在1936年Edgar Snow的專訪中這樣說:

「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收復全部失土,不僅止於守住長城以南。也就是說中國要收復滿州。但我們並不要收復中國以前的殖民地韓國。當我們收復失地重建獨立以後,如果韓國想要脫離日本帝國主義,我們會竭誠協助他們的獨立抗爭。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台灣(頁八五)。」

張國燾,劉少奇,鄧小平與周恩來都曾有類似表示(頁八七至八九)。

在1941年的文件裡,中共明確表示中國要「收復全部失土,一路打到鴨綠江岸,將日帝趕出中國」,但對於1858和1860年讓渡給俄羅斯的大片土地則一聲不吭(頁八九)。

「將台灣人跟韓國人、越南人分在同一類,而不是中國人,是中共正式文告中一貫的特徵(頁九十)。」

「無可迴避的結論是,中共領導人既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,也不覺得日本戰敗後有必要把台灣納進中國(頁九十至九一)。」

到了1942年中共的態度有所轉變,可能原因是:

一,共產國際將台灣視為日本殖民地,並且認為台灣應像所有殖民地一樣,「完全獨立」。所以台灣共產黨是日本共產黨的分支機構,而不是中國共產黨的分支機構。這個立場可能影響了中共對台灣的看法。二○年代末、三○年代初,中共幾次與共產國際意見不同,但中共並未與共產國際爭執台灣問題。1943年,共產國際宣告解散,此因素不復存在(頁九四)。

二,「台灣共產黨努力的是打敗日本以後台灣要獨立,但同時,有些不是共產黨的台灣人,強烈主張打敗日本後台灣應恢復為中華民國的一省(頁九六)。」這些親中的台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冷淡感到非常失望。中共可能基於與國民黨的競爭關係,所以與這些組織友好,並且接納他們的主張(頁九七)。

「Michael Hunt認為,中共改變他對台灣獨立的態度,說明了他是一個只重權謀不重誠信的政黨。他寫道,中共早年對於弱小與受壓迫民族始終有同情,但一旦政黨利益與之相左就棄守此路線。這個政黨對此毫無歉意,一言以蔽之,政治機會主義是也(頁九八)。」

2008/06/04

幹嘛搞台灣?(2) 16到19世紀


台灣如何進入中國的想像版圖,或者,如何地被發配邊疆。

「但到了十六世紀中葉,賺錢的機會與中國東南沿海的『推進因素』,驅使想賺錢的人突破明朝對航海的禁令,進入蓬勃的海洋貿易市場,日本人、東南亞人、歐洲人以及愈來愈多的中國人,形成了複雜的貿易關係(頁五一)。」

「Davidson寫道,『如今這個島嶼正式讓渡了,不過,中國對此島嶼並無權力也未行使,這讓渡說起來也沒怎麼令他們心痛(頁五三)。」「如今」指的是1624,「讓渡」指的是清朝讓給荷蘭。

「Emma Teng認為明朝對台灣的主流看法是『海外』,『荒地』(頁五七)。」Emma Teng,中文名字是鄧津華。

「Teng指出,(anicca註:明朝)與台灣的接觸少到可以忽略不計,對台灣的知識也甚為貧乏,足證台灣是一個野性未馴的邊疆(頁五七)。」

「她引用福建海防志為例,說台灣『從東北向東南伸展如固定屏障;它是中國[沿海]四省的外圍(頁五九)。」

「在這個思維裡,台灣並不是中國意識裡深刻認定的中國領土。台灣變成中國的領土是基於工具與區位策略的考量,中國菁英老早已有了他們所認定的心臟地區(頁五九)。」

「通常講到海峽兩岸的爭端,大部分人都從四○年代國共內戰開始講,偶爾有人會回顧一八九五年台灣讓渡給日本,只有很少的人會回顧到十七世紀早期清朝與台灣的互動。絕大多數談當代台海爭議的人,都未提及中國從早期到五○年代的領土競賽;好像台海爭議的原因與歷史,與中國的領土競賽毫無關連似的。當然不是毫無關連(頁六七)。」

「台灣不只是國共內戰後遺症裡,北京與台北相持不下的標的物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多分析家認為,中國與美國為了取得太平洋霸權長期競逐,在這個競賽裡,台灣代表著安全與權力(頁六七)。」

2008/06/01

幹嘛搞台灣?Why Taiwan? (1) 導言


為什麼中國對台灣有興趣?Alan Wachman有此一問。有人會說,是因為中國的領土完整性不容侵犯,但是中國對於其他有爭議的領土,卻並沒有那麼在乎,例如中印交界的Arunachal Pradesh,中國與印度爭執一陣以後就算了,或者外蒙古在蘇俄的支持下順利獨立。Wachman認為台灣的戰略位置才是中國想要拿下台灣的主因,"Taiwan matters not only because of what it is, but because of where it is (p.32)" 以下摘錄Why Taiwan?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's territorial integrity書中的部分。

「台灣是一個『歷史混淆』的地方。他易手多次,一直在各種認同、強權與控制的夾縫中掙扎。自十七世紀以來,台灣大部分時候被視為『化外之地』。如同Steven Phillips說的,台灣曾是歐洲強權的海外之財(1624-1661),曾經是獨立的王國(1661-1683),曾是一個府(1684-1885),曾經是一個帝國的一省(1885-1895),曾經是另一個帝國的殖民地(1895-1945),然後是一個共和國的一省(1945-1949)(頁四五)。」

「在絕大多數的中國歷史記載裡,中國菁英根本不知道這個島的存在(頁四六)。」

「清朝的領土在十七與十八世紀逐漸增加,但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又漸漸減少,直到清朝滅亡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承接了清朝的領土,是誤導性的說法(頁四九)。」

「在台灣的例子裡,(anicca註:這裡的主詞是清朝)擴張的主要理由並不是所謂國家安全,而是『吞掉他,不然他會被別人吞掉』。清朝決定拿下台灣,是一種策略性的否定,主要目的是防止台灣落入敵意的外國政權之手,造成安全威脅(頁四九)。」

只念到這裡。容後再補。

2008/05/26

希拉蕊‧柯林頓之打死不退


希拉蕊‧柯林頓快要輸了。大家都在等她退選。

她打死不退。眼看歐巴馬已經快要拿到獲得提名的有效票,柯林頓卻在肯塔基州大勝。但勝也沒有用,大勢已定。大家還是在等她宣布退選。她說:這是性別歧視。

很多人嗤之以鼻。「剛開始的時候所有媒體一致看好她會被提名,她也募到比較多錢;她贏的時候,性別歧視在哪裡?她以為勝券在握,所以競選計畫只擬到『超級星期二』而已。那以後,她選得毫無章法,因為她沒計畫!」美國的民主黨初選是一州一州舉行的。通常到了「超級星期二」勝負就定了,因為大部分的州,選票已經開出。這是個挺古怪的制度,這樣後面的州不就沒得玩嗎?佛羅里達州和密西根州也這樣覺得,所以他們決定把初選時間提前。黨中央說不行,你們再鬧,選票就不計入。這兩州決定硬幹,不管。柯林頓與歐巴馬當時都聲明不在這兩州競選,以表示服從黨紀。但是「不競選」是什麼意思呢?歐巴馬認為是不去登記之意,所以當密西根州投票的時候,選票上沒有歐巴馬。柯林頓可不是這樣想的,她的名字在選票上。歐巴馬吃了一虧。到佛羅里達州投票時,兩人都去登記了,但歐巴馬人不到,柯林頓則流連佛羅里達州,但是聲稱那些公開活動都不算競選。

選情告急以後,柯林頓開始打種族牌,她一贏,就說「在努力工作的美國白人之中,歐巴馬的支持率越來越低」。聲勢繼續下滑,她現在說佛羅里達州與密西根州她都贏,這些選票應該計入。簡而言之,此人沒品。

五月底了,有些評論家諷刺說,柯林頓就像二戰時的老兵躲在叢林裡,三、四十年過去了還在打那場早已完結的戰爭。但柯林頓說:我要選到最後。她且舉例:六○年代時Robert Kennedy那次,民主黨的初選不就是到了最後關頭才見分曉的嗎!

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!Robert Kennedy在1968年爭取民主黨提名,還沒選完就遇刺身亡,另一位候選人Hubert Humphrey隨後與共和黨的尼克森角逐總統大位,輸給尼克森。柯林頓講這話什麼意思呢,是說搞不好歐巴馬會被暗殺,她就會出線嗎?華盛頓郵報說:聰明的候選人不會暗示競爭對手可能會死,這是廢話一句,但是現在看來,好像不是廢話

有人說,女總統,沒問題,但不要那個女人。評論家Marie Cocco說,好,如果不要那個女人,那麼,要換哪一個女的當總統?如果不是現在,那麼,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有一個女總統?她數了數,答案是眼下沒有別人,早得很呢。「所以你得想一想,是柯林頓的問題,還是我們的問題?」

確實這次女性參政衝破玻璃天花板的夢想宣告破滅。確實不知何時才有下一個如此雄才大略的女性政治人物。但怪誰?柯林頓有一手好牌,但玩壞了。我看是該怪她。如果她有品一點,就算輸了,至少女性主義評論家賺得一個好例子來分析性別歧視。現在都沒啦!鏡花水月,雞飛蛋打。

2008/05/20

我老婆是鬼


看了「俠女」與「山中傳奇」。看歐美日老片並不覺得除了服裝髮式特效以外,電影本身有那麼過時;但「俠女」與「山中傳奇」,若非堅信所有電影總有結束的一刻,真不容易看下去。「俠女」因為合約糾紛一片延成兩片,拖戲可以理解;但「山中傳奇」照拖不誤,所以是觀念問題,沒有節奏感。胡金銓以人文素養受到稱讚,但是把電影拍成中國山水花鳥畫實在不是個好主意。

徐楓在「俠女」裡從來不笑,石雋的笑卻是堆在臉上好像在討好什麼人似的假笑,真正帥的是壞蛋田鵬。情節的推展非常奇怪生硬,俠女徐楓回絕了無用書生石雋母親的提親,也從不跟石雋講話,一副正義凜然男女授受不親的樣子,但有一天冷酷地邀石雋晚上到家裡來。石雋來時,徐楓照例不理他,彈琴唱歌,「永結無情遊,相期杳雲漢」,然後遠鏡頭,咦!她就把頭靠在石雋肩上,第二天還被壞蛋田鵬莫名其妙就推門進來看見兩人同床共枕,俠女與壞蛋亂打一陣。後來我上網才知道,俠女感念書生母親照顧她,所以替他們家留一個種。這也在俠女的服務項目裡?怪理由一大堆。

「山中傳奇」是書生石雋受託抄經,但經書法力宏大,便引來了厲鬼徐楓的覬覦。女鬼利用書生的憨厚跟他結了婚,打算等他抄完經就害死他,這是一個無情的白蛇傳。同樣地有個喇嘛多管閒事要震懾這個厲鬼,還另外有個小鬼張艾嘉偷偷地幫石雋。末了女鬼與和尚大鬥法,那年代就是乾冰煙霧與爆破煙火。有意思的是女鬼施法術的方式是拍一個小鼓,和尚的道具則是一個類似鈴鼓的東西,加上鈸。就這樣咚咚咚咚鏘地打鬥。

徐克喜歡胡金銓的電影,除了重拍「龍門客棧」以外,也以「倩女幽魂」系列重拍了「山中傳奇」。不過聊齋、白蛇這些反正都是華人文化裡的原型,她愛他、她不愛他,一言以蔽之:「我老婆是鬼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