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1/06

【靈感書2】喜劇的傷痕

苦難淬煉人生。像太上老君的煉丹爐,關上七七四十九天,倘若不死,便成火眼金睛,天下無敵。許多傑出的作品描述苦難,也在艱困的時代中誕生。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大規模的苦難,沒有實際經歷過的世代,只能在前人的轉述之中試著去理解,並且用當代的苦難經驗,試著揣摩一個歷史的苦難。


劉別謙(Ernst Lubitsch)的電影To Be or Not to Be,談的是二次大戰期間波蘭被納粹入侵的事情,但是,它卻是一部喜劇。劉別謙出生在柏林,是猶太人。他生逢其時,在納粹興起以前,已經到美國好萊塢發展,並且獲得不錯的成績。To Be or Not to Be描述一個波蘭的莎士比亞劇團,在二次大戰中,表演自由受到限制。他們本來要演一齣納粹入侵的戲,卻因為題材敏感,不准演,只好反覆演哈姆雷特,反覆的說那台詞:to be or not to be...。不久德軍真的入侵波蘭,劇團的人聚在一起咕噥著抱怨:「我們演假的就不行,他們來真的卻可以……」

劇團也想要報效國家。他們發揮易容、模仿的專業,先是假扮成蓋世太保來騙一個納粹間諜,然後又扮成納粹間諜來騙蓋世太保。兩面行騙以後,他們得逃出納粹佔領區,於是一群人扮成假的蓋世太保,加上一個假的希特勒,蒙混著坐上了為真的希特勒所準備的專機。

劇團裡有人會開飛機,所以飛到英國不是問題,但是得除掉專機原本的兩個納粹飛行員。方法倒是很簡單,就跟那兩個納粹說:「領袖要跟你們講話。」兩人畢恭畢敬的來見「領袖」,假希特勒把艙門打開,對他們說:「跳。」他們兩個就跳了。

一個德裔猶太人,拍一部講納粹侵略的電影,竟然令人從頭笑到尾。劉別謙的幽默是犀利的、有觀點有立場的幽默,他嘲笑納粹的偶像崇拜,嘲笑納粹欠缺幽默感,嘲笑納粹彼此之間沒有言論自由、隨時可能獲罪。他提出一個替代性的詮釋架構,獨裁者在他的片裡是一個滑稽荒謬的存在,他以喜劇的方式,把有權有勢的人從那個優越的位置上硬生生的拉了下來。

最令我驚訝的是,To Be or Not to Be竟然是一九四二年上映的,那時候美國剛剛參戰,美國會不會贏、希特勒會不會輸,都還是未知數。離開了德國的劉別謙並不是沒有受到戰火波及——他的女兒於一九三九年受到德國的潛艇攻擊,不幸罹難。他身受其害但卻完全超越受害者的限制,以輕盈巧妙的喜劇,徹底蔑視獨裁者。

註:To Be or Not to Be有中文版,收在「世界電影大導演系列37劉別謙」。

5 comments:

  1. 我小三還小五(19或21年前 XD)獨自晚上十點十一點在華視看到這部片
    從頭笑到尾
    好可惜我媽當時睡著了,只有我獨享這部片的美好

    當時就為這部片感到瘋狂 XD

    ReplyDelete
  2. 好高興發現中文版呢!

    ReplyDelete
  3. 中文版?我不太懂你的意思…XD

    我記得當時華視是翻譯成「你逃我也逃」(突然懷疑我是不是已經跟你說過了在部落格上)

    ReplyDelete
  4. 就是配上中文字幕的版本啊。是滴,妳上次有在部落格留言,可見妳是真的很喜歡這部片!

    ReplyDelete
  5. Anonymous9:30 PM

    對小孩子的我來說,這部片讓我笑到肚子痛,可是同時間它也讓我心生敬畏,因為我也看得出來片中很多都是性命交關的時刻。竟然可以在那樣的環境裡面仍然如此保持距離和幽默感,真是令人佩服(當然當時我不知道這部片是在wwII還進行中時拍攝的,只是單純地把劇情想成真實情況 XD)

    terri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