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還記得湯英伸呢?都已經二十幾年了。
那一期的《人間雜誌》是灰黑色的調子,依稀記得那悵惘的感覺,讀完了以後,最希望一切都沒有發生。救援失敗了以後,《人間雜誌》又做了一期,湯英伸已經在一個四四方方的骨灰盒子裡了,但是被害者的家屬願意與湯英伸的父親擁抱和解。那應該是劇痛的擁抱,但那痛楚裡終於至少有一點意義。
鑽研「意義治療」的精神科醫師維克多‧法蘭可(Viktor Frankl)喜歡引述尼采的話,來說明什麼是意義治療:「如果一個人知道他為何而戰,他就什麼都能夠承受。」法蘭可自己進過集中營,是奧許維茲的倖存者。他曾說,痛苦像煤氣一樣,不論量多量少,不管房間大小,煤氣就是會充滿那個房間。但是在痛苦之中,能夠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,是一股追尋意義的意志力。
《人間雜誌》賦予了湯英伸案一個意義。那是我們第一次探索什麼是「惡」,什麼是「罪」,第一次願意跨越道德評價,去聆聽與理解,第一次以動態的社會過程去理解一樁暴力犯罪的前因後果。湯英伸是以《人間雜誌》所描繪的模樣被記憶的,而且二十多年以後,不僅台灣還記得湯英伸,連星馬地區居然也記得——最近有一個馬來西亞的華人青年楊偉光,因為運毒被新加坡政府判處死刑,當地人權工作者認為新加坡的法律規定「販毒處唯一死刑」是違憲的,所以串連奔走要求槍下留人。他們稱楊偉光為「馬來西亞的湯英伸」,因為楊偉光案裡,也處處刻畫著社會弱勢階級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的不歸路。
我們記得湯英伸,不只因為當時有《人間雜誌》,更因為當時沒有壹傳媒,及其引進的一整套狂躁修辭。現在已經沒有人「指出」了,一律「踢爆」;簡單的「表示」也寫成「怒嗆」,簡單的「澄清」,則必然「回嗆」。用這種狂躁修辭寫成的新聞,看起來所有人都在歇斯底里的吵架。溫柔敦厚已不復見,理性與理解所需要的空間,更是奢求。這樣的媒體生態非但不賦予意義,反倒剝奪了一切的意義。
「意義治療」是想盡辦法要讓人找到他存在的意義;我們的社會卻好像一直在接受「反向的意義治療」。如果法蘭可是對的,那麼這是整個社會在精神層次上慢性自殺。湯英伸案給我們的啟示就是,只有賦予悲劇深刻的意義,才能讓它在集體記憶中轉化為生命的動力;今日的失敗,或將成為明日的資產。
2010/10/06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那一年讀著那一期的人間
ReplyDelete忍不住留下淚...胸口好悶~~
第一次覺得"死刑"這麼令人難受
開始質疑"死刑"的正當性和唯一性
---這是"湯英伸"案件對我的意義
張小姐您好:網路上一直有人盛傳:『關到死的終身監禁』並不是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(以下簡稱廢死聯盟)的死刑取代方案。
ReplyDelete『有假釋條件的無期徒刑』才是廢死聯盟的死刑取代方案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請問一下,這個流言是真是假呢?
張小姐,您好:
ReplyDelete關於上述的問題,來源是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2008年所做的〔台灣替代死刑研究報告〕.
在這篇報告中指出:〔依據各國的研究發現,無期徒刑不得假釋,因為違反刑法、監獄再社會化的教育功能、會使犯人自暴自棄,放棄向上自新的機會,同時會增加管教的困難,甚至導致管教機關以暴制暴的惡性。因此,不建議以真正的【無期】徒刑取代死刑,在制度設計上應給予開釋的機制。〕(引用自原文)
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2008年所做的〔台灣替代死刑研究報告〕原文連結
敬祝萬事如意
方郁齊敬上
為什麼張娟芬小姐只記得殺童魔王湯英伸卻不記得彭珊珊小妹妹呢?
ReplyDelete還是彭姍姍小妹妹?
到底是珊珊還是姍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