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至慧的遺作「好事記——女人文化年曆」出版了,朋友們藉機為她辦了一場紀念音樂會,送送她。在蔡瑞月舞蹈社,水泥叢林中間保存下來的一棟日式優美房舍,建築本身就像一個凝固的舞姿。至慧甫過世的那場告別式我沒趕上,據說淚水盈庭。可以想見。幾個月過去了,朋友們收拾了厚重的情緒,深呼吸,忍住——然後輪流上台,從記憶裡擷取一個片段,與至慧清淺話別。
2010/01/30
2010/01/29
【靈感書7】不怕醜的女人最美
我以前是不看電影的。當我的同輩朋友們跑影展進出MTV時,我不為所動,因為我曾經看「遠離非洲」看到睡著,醒來時,搞不清楚那對雙胞胎誰是誰。每當我這樣說,文藝青年們就兩眼發直,「『遠離非洲』裡哪有雙胞胎?」
2010/01/28
【靈感書6】愛與垃圾
(連貼都有點懶得貼,我看靈感書快變成冷感書了。)
也許這會令你想起卡夫卡:有一個捷克人一早醒來,發現自己變成了垃圾。這是伊凡‧克立瑪(Ivan Klima)的小說,寫一個教英美文學的捷克教授,曾經有機會到美國客座一年,共黨執政以後,所有人都善意建議他尋求政治庇護,他卻執意回到捷克,結果再也找不到工作,書也沒有人敢出版,於是他拿起掃把當了清道夫,因為這是他唯一找得到的工作。
也許這會令你想起卡夫卡:有一個捷克人一早醒來,發現自己變成了垃圾。這是伊凡‧克立瑪(Ivan Klima)的小說,寫一個教英美文學的捷克教授,曾經有機會到美國客座一年,共黨執政以後,所有人都善意建議他尋求政治庇護,他卻執意回到捷克,結果再也找不到工作,書也沒有人敢出版,於是他拿起掃把當了清道夫,因為這是他唯一找得到的工作。
2010/01/01
書評委員之變態心理學暨年度錯字
當書評委員要把五十本入圍的書讀完,自然衍生一些不同於一般讀者的閱讀心理。例如主題相近之書會歸為一類並命他們捉對廝殺,雖然其實沒有什麼道理,例如今年有幾本黑道的書,難免要被比較一番。「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」跟「蛾摩拉」其實是包裝與內容應當對調的;「一天」以學術包裝,其實書裡是他做田野時寫剩下的花絮,作者對貧窮文化的反思恐怕是寫在他的學術著作裡了,「一天」裡只有一點學術後台的趣味,和見多了的研究者下詔罪己——「揭露」一下受訪者對自己的不滿,在字面上「反省」一下。那麼下一次他打算怎麼做呢?一個博士生去訪問黑道大哥,從第一秒鐘他就知道這個訪談關係有權力落差,也知道他必須微妙地欺騙受訪者、假裝成朋友,這個研究才做得成。那麼合理的假設是他下一次還是會去微妙的欺騙。因為如果他皤然悔悟了,他就回去跟他的黑道老大繼續作朋友不就結了?這種「揭露」與「反省」只是一個流行的倫理姿態,實則很多訪談關係裡有無法迴避的利益衝突,不是擺個姿態可以化解的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