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03/11

To be or not to be:無色也無戒


最近又看了一遍這部老片To be or not to be,導演Ernst Lubitsch是德裔猶太人。看來這片沒有中文字幕,卻實在太有趣,所以就痛快地寫出電影演了什麼吧。

開場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華沙,怪事發生了。希特勒孤身一人出現在華沙街頭,群眾默默地聚集過來。畫外音把我們帶到蓋世太保總部,所有人見面都要行禮大喊:Heil Hitler!(向希特勒致敬!)如此不厭其煩地輸誠。希特勒進來了,半舉起手說:Heil myself!導演喊卡,原來這是一個波蘭劇團在排演。導演對這個演希特勒的演員很惱火,「你不要亂加台詞……」
「可是這樣很好笑啊……」
「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,照劇本來!」
「可是……」
「你根本不像希特勒,你這樣只不過是個有鬍鬚的男人。」
「我……」
「你看看牆上希特勒的照片,你就不能畫得更像他一點嗎?」
「可是那是我的照片啊!」
「喔,難怪那張照片看起來也不像希特勒。」
演員生氣了。「我接受所有其他的批評,但是你說我不像希特勒,我絕對不接受!我現在就出去證明給你看!」
這就是「希特勒」為什麼出現在華沙街頭了。群眾仍然無聲地盯著他看,看不出是畏懼,好奇,還是驚訝。一個小女孩從人群裡鑽出來打破了沈默:「您可以幫我簽個名嗎?」但她沒喊他「希特勒」,而叫出了演員的真名。

這齣關於納粹入侵的戲終究沒能上演。劇團接獲上級指示,題材敏感,不能演,他們只好重複地演莎士比亞的「哈姆雷特」,反覆地說to be or not to be...。劇團裡的男主角與女主角是夫妻,但焦點都在男演員身上,女主角抱怨:「你也太搶鋒頭了吧?我開始講個故事,你就接下去;我減肥你變瘦,我感冒你咳嗽;假如我們有小孩的話,我還真不確定我是不是他媽媽呢!」不過女主角漂亮得很,一個年輕的波蘭軍官頻頻示好。女主角便說,這樣吧,每次我先生講到「to be or not to be」的時候,你就到更衣室來找我。男主角的自信大受打擊,卻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是有人在那最重要的橋段站起來走出去。

不久德軍真的入侵波蘭,演員們咕噥著抱怨:我們演假的就不行,他們來真的卻可以……。劇團也想對國家有貢獻。他們得到消息,有一個波蘭教授其實是奸細,飛抵華沙要向蓋世太保報告華沙地下組織的機密。劇團把劇場扮成蓋世太保總部,派一個演員假裝成納粹將領,這樣波蘭教授就不會去告密了呀。奸細教授說:「你知道嗎,大家都叫你『集中營(concentration camp)將軍』呢。」將軍呵呵笑著說:「Oh yeah? We do the concentrating and Polish do the camping.」

結果詭計被教授識破,劇團把教授殺了,然後假扮成奸細教授,回頭跟真正的納粹周旋。那時流傳的笑話是:有一種白蘭地以拿破崙為名,有一種鯡魚罐頭以俾斯麥為名,所以「希特勒」以後大概會變成一種起司的品牌。納粹之間也忍不住開這個玩笑,但一旦對方臉色不大對,就趕緊解釋:「不不不我只是開玩笑……Heil Hitler!」假教授在跟真將軍套交情時,真教授的屍體被發現了,假教授眼看就要被拆穿,但他極為聰明地說服將軍:那個死掉的傢伙才是冒牌貨。正要脫險之際,劇團假扮成一隊蓋世太保衝了進來,於是假蓋世太保假裝把假教授給逮捕了。假教授臨去秋波,回頭逗那個納粹將軍:「He's a cheese, huh?」

搞了這個飛機以後,波蘭自然是呆不住了,整個劇團又扮成蓋世太保、加上那個假的希特勒,一起坐上了希特勒的專機。迷戀女主角的年輕軍官是飛行員,有他就搞定了,但是得除掉專機原本的兩個納粹飛行員。方法倒是很簡單,就跟那兩個納粹說:「領袖要跟你們講話。」假希特勒把艙門打開,對他們說:「跳。」他們兩個就跳了。

他們飛到英國成為英雄,男主角一如往常又搶盡鋒頭。媒體問他有何願望,他夸夸其談愛國云云,女主角在旁替他說:「他想演哈姆雷特。」男主角繼續說了些民族大義,女主角說:「他想演哈姆雷特。」劇團終於又回到了舞台上,男主角威嚴地掃視全場,特別看住了那個迷戀女主角的年輕軍官,然後放心地說出,to be or not to be。只見另一個年輕小伙子站起來走出去……。

第一次看這部片以後,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電影什麼時候拍的。答案是1942,二次世界大戰都還沒打完。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,這些人怎麼那麼酷能夠拍一部笑片!笑是一種能力,笑得出來,才能跟怪物打仗並且警醒著不變成怪物。1942!一個合理的解釋是,那時候大家還不知道納粹的大屠殺,奧許維茲集中營是戰後幾年才發現的。

最近再看一次又更喜歡,因為看第二遍比較懂。一個劇團在二次世界大戰裡想要介入真實世界,這不就是「色戒」的基本架構嗎?1942年To be or not to be的黑色幽默如此輕盈巧妙,以莎士比亞的台詞說明我們都是人:「如果你用刀殺我,我不也會流血嗎?如果你呵我癢,我不也會笑嗎?如果你對我下毒,我不也會死嗎?」這段話在劇中被重複三遍,但是卻完美地合理地嵌在劇情裡。既然電影是在戰爭中拍的,那麼幾乎可以浪漫地說,整個電影團隊正如片中的波蘭劇團,想辦法運用虛構與想像,在真實世界裡攪和。在此對照下,2007年的「色戒」無甚可觀。

2008/03/01

哈里路亞。


聽了許多版本的哈里路亞,k.d. lang老了好多,Rufus Wainwright,John Cale和Jeff Buckley的版本都不錯,John Cale就是那個收到一地傳真歌詞的傢伙,而House用的是Jeff Buckley的版本。在YouTube可以找到以上所有版本,當然也有Leonard Cohen自己的,但是他站在那裡蠢斃啦。

歌詞用了許多宗教典故,但也很情慾。他是這樣唱的。

你看她出浴,從你的屋頂
她的美麗,與月光 讓你傾倒
她把你綁在廚房裡,椅子上
毀棄你的寶座剪去你的頭髮
從你的唇間逼出 哈里路亞

所以Jeff Buckley說這首歌是一個高潮的哈里路亞。另外一個版本裡,他是這樣唱的。

大理石拱門上,妳的旗幟飄揚
但是,愛情不是慶祝勝利的遊行
愛情是一句冰冷殘破的 哈里路亞

我最喜歡的一句:

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.

我最喜歡的版本:

一個挪威的團體。我起先以為他們是喜憨兒。我喜歡那彷彿遲疑著的和聲。

遲疑是信仰的前戲。